導語

潤米咨詢創始人、南京大學理學學士(數學)、復旦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劉潤,帶你升維思考,挖掘數字里蘊含的商業寶藏!
底層邏輯,是事物間的共同點、不同中的相同之處、變化背后不變的東西。商業世界亦是如此!
底層邏輯+環境變量=方法論
如果只教給你各行各業的“干貨”(方法論),那只是“授人以魚”,一旦環境出現任何變化,“干貨”就不再適用。
但如果教給你的是“底層邏輯”,那就是“授人以漁”,你可以通過不變的底層邏輯,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。
《底層邏輯2》是關于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!
閱讀完《底層邏輯》,你掌握了關于是非對錯、思考問題、個體進化、理解他人和社會協作5個方面的底層邏輯。
現在,加入全新的挑戰!《底層邏輯2》讓簡單的數學語言和數學思維,成為現象和本質的連接器!幫助你破解萬般商業難題!
內容提要

“底層邏輯”來源于不同中的相同,變化背后的不變。只有掌握了底層邏輯,只有探尋到萬變中的不變,才能動態地、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。
在《底層邏輯2》中,劉潤與你分享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,并用幽默的語言展示了數學的“魔力”,為你帶來洞察之眼、深思之心。
希望你在看透商業的本質后,能在商業世界里走得更遠、飛得更高。
作者簡介
劉潤,潤米咨詢董事長,互聯網轉型專家,擁有26萬+用戶的私人商學院——“得到”專欄《劉潤·5分鐘商學院》創始人。
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,海爾、百度、恒基、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。
工作、公益之外,愛好旅行,徒步戈壁,環騎青海湖,到達珠峰大本營,登上南極大陸,抵達北極點,探訪進化島,登頂非洲乞力馬扎羅。
著有《2012,買張船票去南極》《人生,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:從微軟到北極點》《互聯網+》《互聯網+戰略篇:傳統企業,互聯網在踢門》《趨勢紅利》《5分鐘商學院》。
目錄
前言
第1章 為什么學好數學對洞察商業本質很重要
數學是用來描述萬物本質的語言
基礎成功率
整體成功率
創業成功公式
持續成功的底層邏輯是一個數學公式
均值回歸,“反常一代”
多生兒子,擇優而立
微信打敗米聊,源于“賽馬機制”
被“妖魔化”的數學,其實有趣又有用
有趣的進制
有用的乘法
第2章 四則運算:數字化最重要的是什么?數字
用乘法合作,用除法競爭
加法:同維合作
乘法:異維合作
減法:同維競爭
除法:異維競爭
會加減乘除,看懂財務報表并不難
加法:資產負債表
減法:利潤表
乘法:凈資產收益率
除法:運營能力、償債能力與盈利能力
第3章 笛卡爾坐標系:思考維度越多,理解商業越深
升維思考,讓復雜的商業難題迎刃而解
該招態度好的還是能力強的員工
你公司的業務賺錢嗎
案例:升維思考,降維執行
五維思考,讓你站得更高、看得更遠
零維(戰術維):把當下做到極致,美好自然呈現
一維(戰略維):不要用戰術的勤奮掩蓋戰略的懶惰
二維(模式維):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
三維(創新維):顛覆式創新讓不可能成為可能
四維(時間維):原因通常不在結果附近
五維(概率維):正確的事情,重復做
第4章 指數和冪:在非線性世界獲得成功的秘訣
指數增長:為什么一分耕耘不能獲得一分收獲
前后關聯:把昨天的收獲連本帶利地變成今天的本金
生產要素:為什么再努力財富機會都不均等
冪律分布:選對賽道是成功的關鍵
冪律分布
三次分配
選擇賽道
跨越奇點:長期主義的本質
尋找投資人
尋找前后相關性突出的商業模式
做時間的朋友,等待奇點到來
第5章 方差與標準差:理解群體的差異性,管理更高效
量化差異性,讓管理變簡單
方差
標準差
縮小該縮小的差異性
開車還是坐地鐵
質量的本質就是標準差
持續改進
擴大該擴大的差異性
差異性≈創造力
用基尼系數激發員工斗志
第6章 概率與統計:看清創業的真相,依然熱愛創業
概率思維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分水嶺
永遠要選數學期望高的選項
讓大數定律成為一種信仰
用條件概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
創業就是管理概率
創業者的概率游戲,投資人的統計游戲
所謂高手,就是把自己活成貝葉斯定理
利用統計識別商業謊言
基本比率謬誤
辛普森悖論
幸存者偏見
第7章 博弈論:找到“最優解”,成為最后的贏家
想贏?你需要了解博弈論的基本概念
收益矩陣
占優策略
納什均衡
經典博弈中的決策智慧
智豬博弈:“搭便車”策略
膽小鬼博弈:怎么才能讓對方相信我比他先瘋
金球游戲:承諾、信任以及貪婪的終極考驗
附錄A 對話吳軍:每個人都要有數學思維
附錄B 五道微軟面試題
前言

很多人對數學有一種恐懼感,一談到數學就會臉色驟變,因為他們曾經被數學傷害過,留下了心理陰影。作為一名華業于數學系的商業顧問,我為他們感到深深的遺憾。
其實,數學是用來描述萬物本質的語言,是理解這個世界的底層邏輯。只有從數學上理解了一件事情,你才真正從本質上理解了這件事情。
數學,是一門不能被證偽的學科,是所有自然學科的終點。經濟學的盡頭,是數學;物理學的盡頭,是數學;所有自然學科的盡頭,都是數學。
而商業與數學,也有著令人驚嘆的緊密聯系。在職場上,在創業路上,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,你一定會有很多困惑,比如:
一個人要創業多少次,才能獲得成功?
創業時應該選“鐘形”行業,還是“尖刀形”行業?
為什么要堅持長期主義?
在招聘員工的時候,應該招聘能力強的還是態度好的?
為什么無論付出多大的努力,財富機會都是不均等的?
……
誰能告訴你答案?數學。
看似復雜的商業模式,用一個簡潔的數學公式便可揭示其奧妙。很多棘手的商業問題,利用一些簡單又常見的數學知識就能找到解法。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撲朔迷離,令人難以捉摸,但以數學為鑰匙,就能掌握其底層邏輯,讓你洞若觀火。
這正是我寫作此書的緣由。在這本書中,我將從數學對商業的重要性開始講起,用一個簡單的“創業成功公式”告訴你怎么做才能持續成功。接下來,我會用簡單而有趣的方式,把那些能啟發你的商業思維、幫你抓住本質的數學知識重新講給你聽。
四則運算:基于數字的加減乘除在商業世界具有獨特價值,掌握這個工具,你就能從數字中開采出“礦藏”。比如,用加減乘除來分析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,能使你如同透視一般了解其真實的經營情況。
笛卡爾坐標系:利用笛卡爾坐標系創建的重要思維工具——維度,養成“五維思考”的習慣,你就能升維思考、降維執行,從而更好地理解商業世界,在創業道路上所向披靡。
指數和冪:指數和冪以及它們背后的數學規律,幾乎決定了你在商業世界里能獲得多大的成功。理解了這兩個數學概念,你就能看清這個“不平等”的世界的游戲規則,明白“多者更多,少者更少”才是世界的正常狀態,從而選擇適合你的賽道,在你的賽道里,做時間的朋友,收獲屬于你的成功。
方差與標準差:方差與標準差是衡量差異性的重要工具,掌握了這兩個數學工具,你就懂得在經營企業、管理團隊、制造產品時縮小該縮小的差異性,擴大該擴大的差異性,從而確保企業的良性運轉。
概率與統計:這個世界從來都是不確定的,創業就是管理概率。只有懂得概率和統計,理解了數學期望、大數定律和條件概率等數學概念,你才能理解世界的不確定性并且不焦慮,在看清創業的真相后依然熱愛創業。
博弈論:你在決策時,別人也在決策。這些決策相互影響,甚至相互交織,從而使那些奇妙的決策顯得很愚蠢,使那些莫名其妙的決策產生奇效。而收益矩陣、占優策略、納什均衡等博弈論概念能幫助你在復數主體下做出更好的戰略決策,利用數學的力量讓自己在商業世界中始終“占優”。
現在,請你捧起這本書,跟著我領略商業中的數學之美,用數學思維理解商業世界的底層邏輯。希望數學能為你帶來洞察之眼、深思之心,讓你看透商業的本質,在商業世界里走得更遠、飛得更高。
精彩頁(或試讀片斷)

數學是用來描述萬物本質的語言
一個創業者、管理者或者企業家,為什么要學習數學?
因為數學是用來描述萬物本質的語言。只有從數學上理解了一件事情,你才真正從本質上理解了這件事情。
所有的語言都是連接器。文字語言是用來連接寫作者和閱讀者的,聲音語言是用來連接說話者和接收者的,音樂語言是用來連接演奏者和聆聽者的,設計語言是用來連接創作者和欣賞者的,計算機語言是用來連接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。
數學語言呢?它是用來連接現象和本質的。
基礎成功率
創業時,我們經常說“天道酬勤”“堅持就是勝利”“失敗是成功之母”“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失敗,就是半途而廢”。
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,終于發明了白熾燈。彼得·韋斯特貝卡(Peter Vesterbacka)研發了50多款游戲,屢敗屢戰,最終創造了《憤怒的小鳥》。王興歷經9次創業失敗,最終做出了美團。
你看,只要堅持不懈,只要不放棄,努力終將獲得回報,我們終將走向成功。
真的是這樣嗎?怎么聽上去這么像“雞湯”?但是,這些現象又真實存在。我們真的可以用這些“雞湯”來指導創業嗎?
這時,我們要借助數學語言來理解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。
首先,你要理解一個非常重要也非;A的概念,叫“基礎成功率”。
基礎成功率是一個多因素變量。它受創業者個人能力的影響(如有沒有創過業、踩過坑、帶過團隊等),受所在行業特性的影響(如行業集中度、巨頭對產業鏈的掌控度,以及行業是否面臨巨大的技術變革等),受競爭性強弱的影響(如進入門檻高不高,退出門檻是否很低,進來后退不出去的人是否會“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”地戰斗到剩最后一滴血等),受各種政策的影響(如是否符合國家戰略方向,地方是否有扶持政策,是否受到各種政策制約等),甚至受一些意外狀況的影響(如CTO突然離職去看世界了,下一輪融資泡湯了,數據庫被加班到絕望的程序員一怒之下刪了等)。
在這么多因素(甚至可能沒有一個主導因素)的影響之下,隨著創業活動的開展,基礎成功率或高或低地變化著,在0和100%之間移動。
基礎成功率不可能等于0。萬一你第一次買彩票,就中了1000萬元呢?萬一你隨手抓了一副牌,就“天和”了呢?雖然可能性極低,但不是完全沒有可能。這就是阿迪達斯所說的“沒有不可能”、李寧所說的“一切皆有可能”。
基礎成功率不可能等于100%。萬一有人突然發明了一項顛覆性技術呢?萬一像教培行業一樣突然就被治理了呢?雖然不容易遇到,但是“黑天鵝”一定在某個角落等待起飛。這時,很多企業會感嘆:“為什么我們做對了所有事情,依然錯失城池?”
用數學語言來表述,對創業企業來說,基礎成功率的取值范圍是:
0<基礎成功率<100%
那么,創業企業通常的基礎成功率是多少呢?
這就要看你怎么定義成功了。
每個創業者對成功的定義都不一樣,但是,商業界對企業的成功還是有基本共識的,那就是:永續經營。換句話說,就是一直活下去;畹迷骄,企業越成功。這就是我們向往和追求“百年企業”的原因。雖然我們不可能真正地“永續”,但應該活得盡量久。
可是,多久叫“久”呢?
P2-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