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語

內容提要

本書以歷史為序,運用史論結合的手法,從十三個不同側面梳理了政治上、組織上、軍事上國民黨敗退、共產黨勝利的深層原因。從抗戰勝利后國共重慶談判、簽訂《雙十協定》,到1949年國民黨敗退孤島、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,作者在解放戰爭的歷史脈絡上,揭示了共產黨取勝國民黨、解放軍戰勝國民黨軍隊的關鍵因素,闡發了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之因和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之理。
媒體推薦
在戰爭史上,雙方統帥如何統籌全局、作出判斷、布局下子,如何處理戰爭進程中那些異常復雜而又有關鍵意義的問題,他們的領導能力究竟怎樣,后果又是如何?這本書就是從這此問題出發來研究的。
——金沖及(歷史學家,中共黨史專家)
作者簡介
羅平漢,1963年8月生,湖南省安化縣人,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,教授,博士生導師,入選國家人事部等七部委“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”國家級人選,享受政府特殊津貼。主要從事中共黨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。著有《土地改革運動史》《農村人民公社史》《“文革”前夜的中國》《“大躍進”的發動》《黨史現場》《當代歷史問題札記》《中國共產黨農村調查史》《回看毛澤東》等。
目錄
前言:“我欲如何,即可如何”?
一 “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”
二 蔣介石給國民黨打上的死結
三 “建立聯合政府的主張是正確的”
四 “為全國和平而奮斗”
五 “東北為我勢所必爭”
六 集中優勢兵力,各個殲滅敵人
七 “用蔣介石的骨頭熬蔣介石的油”
八 “小米加步槍”打敗“飛機加大炮”
九 “英明的統帥方法和作風”
十 “補充的都是俘虜兵”
十一 “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”
十二 “我們要消滅敵人,有兩種戰爭”
十三 國民黨的不治之癥
結語:得民心者得天下
前言

“我欲如何,即可如何”?
1946年6月下旬,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鄂豫邊境的中原解放區,接著又向其他解放區大舉進犯,全面內戰由此爆發。
當時,從實力對比上,國民黨似乎要比共產黨強大得多。全面內戰爆發前,國民黨軍隊總兵力達到430萬人,計有陸軍86個軍(整編師)248個師(整編旅)200萬人,非正規部隊74萬人,特種兵36萬人,后勤、后方機關和軍事院校101萬人,另有海軍、空軍19萬人,各種艦艇百余艘,各種飛機數百架。而人民解放軍總數不過為127萬人,其中野戰部隊為24個縱隊(相當于國民黨軍隊的軍或整編師)又11個旅61萬人,地方部隊66萬人,特種兵只有炮兵1個旅、14個團、17個營、38個連,沒有海軍、空軍。
全面內戰爆發之初,蔣介石信心滿滿地說:“比較敵我的實力,無論就哪一方面而言,我們都占有絕對的優勢,軍隊的裝備、作戰的技術和經驗,匪軍不如我們,尤其是空軍、戰車以及后方交通運輸工具,如火車、輪船、汽車等,更完全是我們國軍所獨有,一切軍需補給,如糧秣彈藥等,我們也比匪軍豐富十倍,重要的交通據點、大都市和工礦的資源,也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!薄耙磺锌赡苤畻l件,皆操之在我,我欲如何,即可如何!笔Y介石之所以一意孤行堅持要打內戰,就認為他在軍事上占了優勢,可以速戰速決結束戰爭。他曾聲稱只要三個月到六個月,他就可以取得勝利。
戰爭實際的結果,到1947年初,蔣介石的全面進攻就遭受失敗,不得不轉入所謂重點進攻;全面內戰爆發僅一年,人民解放軍就轉入戰略進攻;到1948年6月底,經過兩年的作戰,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,已由原來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,同國民黨軍總兵力的對比,已從戰爭開始時的1:3.37變為1:1.3。隨后經過著名的遼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戰役,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;到1949年9月底,除西南和廣東、廣西部分地區外,全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獲得了解放。中國共產黨只用了三年時間就從根本上打敗了國民黨,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徹底勝利。
對于解放戰爭的研究,成果可謂汗牛充棟,各種著述對戰爭的進程與過程的描述已十分詳盡,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成功、國民黨為何失敗的論述也頗為不少,但各類研究成果似乎是史實梳理與述說者為多,而從橫向方面做總體探討的尚少。這本小冊子試圖就此做點努力,不過,其中的分析很可能并不到位且不全面。筆者這樣說,并不是自謙。因為每個人的學識都有限,任何歷史問題的研究,都只可能依照研究者理解,對歷史現象作出自己認為合理的解釋,而這種解釋是否真正合乎歷史本意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還有,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各種因素合力的結果,要把這些因素在歷史進程的作用都表達出來,同樣很難,更何況每個研究者占有的資料有不同,分析問題的視界也會各異。但無論如何,筆者最想表達的是:在中國革命的歲月里,有有形的戰線和無形的戰線,有許多知名的英雄和無名的英雄,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,值得后人永遠敬仰。